图为:施江城、张军在对画作进行收官
本月初,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新妆亮相,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复展拉开帷幕,1000多件文物、照片和美术作品,再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由湖北画家施江城、张军合作完成的巨幅山水画《高峡平湖图》,恢宏大气,将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高峡平湖图》的原作已被永久保存在中国美术馆,重新创作的新作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在当代湖北美术作品中尚属首次。该画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价值何在?本报记者在武汉东湖之滨的画室亲历了其收官创作,“复兴之路”复展开幕后,又独家采访了该画作者。
老搭档激情创作
今年1月7日,江城风和日丽。东湖畔一间画室内,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施江城、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张军,或坐在凳子上泼墨,或站在梯子上渲染,对《高峡平湖图》作最后的润色修改。三天后,该画将被专送到北京装裱。
高峡、大坝、行云、激浪、塔吊、溪流、悬崖、山谷、苍松、工地、舟楫……这些三峡风景包容在画卷里,浑然一体。雄伟壮美的三峡大坝正在进行最后的合龙,奔腾咆哮的江水正在被慢慢“收服”,远处高高的塔吊下还有工人在忙碌,展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勇气与魄力。
两位画家告诉记者,2004年,为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国家有关部门选拔组织我国优秀艺术家,集中创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全国1000余位美术家积极参与,施江城和张军责无旁贷。
64岁的施江城是全国著名的长江山水画家,与三峡有很深的渊源,曾在长江航运管理局工作过16年。“我目睹了长江上建坝从钻探到截流、从设计到完成的全过程,面对长江亿万年来永远结束了自然流淌的历史这个巨大变化,我不可能无动于衷。”施江城决定和老搭档张军合作,共同创作反映三峡大坝合龙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山水画。
三年打磨出精品
2007年,施江城、张军首次创作《高峡平湖图》。虽然已多次画过三峡,他们还是十几次重新追溯长江,走进三峡,身临其境地观察、体验、领略三峡风情,领悟人文精神,了解三峡大坝建设工程的意义、工程进程、坝体结构及地理环境,甚至机械设备等各种细节。
三峡大坝是现代题材,山水画是传统画,如何应用传统语言来表现现代题材?画大画要有大气度、大胸怀,如何整体布局合理、又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长江三峡和大坝的雄伟,既不能用北方太行的审美观去表现,也不能用苏杭山水的灵秀来表现,需要揉进湖北楚文化的雄健畅达、浪漫飞扬……为此,两位画家付出了很多心血。
他们把大坝推至中景,凸现出大坝横线的美感,使大坝、工地、江水、群山浑然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基调,同时又表现出云雾缭绕、树木繁茂、波浪翻滚的细节,表现出典型的长江地域风貌特色。
张军告诉记者,首次创作《高峡平湖图》过程中,他们把前辈大师的经典作品反复学习研究、参照。“写生稿、小草图画了不下50幅,几次送稿到北京听取意见。”
历时三年创作,终于有了收获。2009年国庆前夕,包括《高峡平湖图》在内的102件作品在北京展出,该画是唯一的一幅自然山水画,被收藏到中国美术馆。
湖北美术里程碑
去年,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将在国家博物馆复展,决定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102件作品中选择两件作品,《高峡平湖图》再次被“相中”,这才有了施江城和张军的再次合作。
从去年底到今年1月,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完善提高,创作一幅新画。“我们在构图、比例等方面都有所调整,艺术性比原来有所进步。”施江城介绍,原画高3米、宽6.5米,新画高2米、宽4米。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展出了30多件美术作品,包括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国画大家石鲁的代表作《转战南北》,《高峡平湖图》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复兴之路”的美术作品,并将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永久收藏,这在当代湖北美术作品中尚属首次。“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奔腾不息,而三峡大坝合拢时,那种开天辟地的气魄,又何尝不是长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一个缩影。”施江城和张军认为,这正是《高峡平湖图》能入围“复兴之路”复展,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真正原因,也是价值所在。
Copyright @ 2000-2009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京ICP备09103078号
北京联络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18号嘉华世纪C座805室 邮编:100000 电话:010-65157535
联系地址:香港湾仔打道50号马来西亚大厦1602室 联系电话:00852-51015163 00852-28346483 传真:00852-28930602/35520288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信箱 E-mail:hk_wenl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