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成了目前网上最具争议的话题。
谈到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科学家,大家一定会想到制造出“地动仪”的张衡。可近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却成了“众矢之的”。专栏作家陶短房在微博上称,我们现在看到的做工精巧的地动仪,其实并非张衡所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后汉书》的文字记载仿造的,仿造后的地动仪只是件精巧的摆设,对地震其实毫无感知,真正的地动仪早已消失将近2000年。
“打假斗士”方舟子所言更绝,他在博客中直接怀疑,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实也根本无法报告地震,《后汉书》的记载有造假之嫌。一时间,本来让国人无比自豪的地动仪,成了网友竞相讽刺的对象。
疑问:成书时间相距300年
11月28日,一位叫作“闫涛”的网友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个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王振铎(考古学家)根据古书描写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发明了这个张衡地动仪。由于选进了教材,国人都以为是东汉货色,事实上,那珠子掉不出来”。此事顿时引起许多网友的热议。
记者查阅史料后发现,地震仪诞生于公元132年,几十年后莫名消失,至今无踪,不见于任何出土文物和流传文物中。而直到公元432年,范晔才开始撰写《后汉书》。也就是说,范晔是在没有见到地动仪的原型情况下,时隔300年后,写出地动仪的内外构造的。
方舟子:张衡地动仪也是摆设
这样的构造描述准确性有多少?如今已不好评判。但是,从1875年到现在,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可它们都不能验震。
据媒体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专家、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按照书中所说设计了它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比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可王振铎却说:“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
面对网络上对于地动仪造假的热议,“打假斗士”方舟子的一番话可谓火上浇油,他在博客中称,不但王振铎等人制作的地动仪是摆设,就连张衡本人制作的地动仪,也存在极大的造假可能性。
他表示:“今人具有张衡所没有的物理学、地震学知识和现代工艺,动用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也还无法实现地动仪的验震功能,不能不让人怀疑张衡的地动仪是否真的管用。” 他认为《后汉书》的记载很成问题。“按《后汉书》所说,地动仪建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发生过一次陇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
“一般认为地动仪检测的就是这次地震。但是《后汉书·五行志》说得很清楚,这次的陇西地震在京师是有感的,破坏很严重,‘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京师学者不会对地动仪的机关发动感到奇怪,与《张衡传》的故事矛盾。可见地动仪检测的不可能是这次地震。”
“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但是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史书漏载了发生在外地的地震当然有可能,但是《张衡传》所说的陇西地震是在京师学界引起轰动的社会事件,没有留下佐证就不合常理了。所以更可能的是,那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中国古代的史书本来就是史实、传说乃至神话混杂的。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在张衡之后其地动仪起过作用。我们不必怀疑张衡曾经建造出一台叫候风地动仪的仪器,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
地震局专家:陇西地震属实
对于方舟子提出质疑的陇西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日前向媒体表示,陇西地震确实发生过,时间大约在公元134年。冯锐还强调,这些史料都是经专业的历史地震学专家审核过的,因年代久远,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难免,但当年陇西曾发生地震的结论没有问题。
但张衡的地动仪是否有效,可能将会成为永久的谜。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有着无数令人折服的发明。但由于年代久远,发明多有失传,今人要复原这些发明,往往乏术。
古代发明司南就是一例,它同样被网友指出并非古物,而是今人仿造,但却并不能指南。
现在所见的司南也是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所复制,但它根本不能自主指南,需充电后才行。
Copyright @ 2000-2009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京ICP备09103078号
北京联络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18号嘉华世纪C座805室 邮编:100000 电话:010-65157535
联系地址:香港湾仔打道50号马来西亚大厦1602室 联系电话:00852-51015163 00852-28346483 传真:00852-28930602/35520288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信箱 E-mail:hk_wenlian@163.com